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焦点 > 正文

“中国制造2025”未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工信部回应

时间:2017-05-25 23:08:08    来源:    

   记者 孙自法 摄

  辛国斌提到,在这个战略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相关政策措施适用于中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原则。比如本月首飞的C919大飞机是我国按照适航审定要求和主流市场标准自主研发的首款干线客机,这个项目就是中外企业合作的典范。其发动机、航电、飞控系统来自多个欧美合资或独资公司,供应商包括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其中一级供应商中的海外企业就有十几家,二级和三级供应商约有数百家。C919成功首飞以后,GE公司专门发了新闻,声明参与了中国大飞机项目。

  辛国斌指出,改革开放进程中,外资企业为中国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分享了中国经济发展成果。《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我们与一些国家开展了积极的交流合作。比如中德两国就“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建立了合作机制,在发展战略、智能制造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推动了两国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开展深度对接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中美两国就“中国制造2025”与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进行交流。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作用,对公共与私营部门合作的作用,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及“中国制造2025”等议题都进行了深入讨论,积极引导美国高端制造业企业加大对华投资合作。

  辛国斌特别提到,在扩大双方合作中,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发达国家有不少技术、设备和产品对我国实行出口禁运和严格限制。我们也希望中外双方今后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也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到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中来。

  还有记者关心:最近有国外机构发布报告说“中国制造2025”是旨在保护本国的高科技产业。

  辛国斌对此回应,一段时期以来,国外媒体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报道,有一些商会、协会也都发布了一些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我们很重视,也很关注,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和研究。从一些报告的内容上来看,我们认为有一些报告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但是也有一些研究报告提出了这些担忧和质疑。我想这些质疑和担忧更多地是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存在着一些误解和误读。

  第一,高科技产业从来都不是靠保护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些领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投入高、风险大、不确定性强,政府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扶持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但是,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归根结底要靠企业,政府代替不了,也左右不了。我们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政府作用主要定位于为企业发展创造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中国制造2025对内外资企业都是一视同仁的。“中国制造2025”及其相关的政策措施,适用于所有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也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更不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小微企业。因此,并不存在打压外资企业的说法和做法。相反,我们在推行《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一直秉承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利用各种双、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企业间务实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第三,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目前发达国家对我们在一些技术、装备和产品方面一直是限制的。我买,你也不给,我只能自力更生,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工程来攻克这些瓶颈和短板。近期,一些中国企业出于自身战略考虑,收购兼并了外资企业,这些都是市场行为,也是企业在市场中的自主选择,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强制要求过,《中国制造2025》也同样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辛国斌强调,在实施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一些企业在境外也遇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有一些国家加大了对这些收购、并购的市场行为的审查力度,有一些做法比我们做得还要重、还要多。所以在这方面,希望大家能够公平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

编辑:海明威

凡本网注明“XXX(非独立调查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焦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