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 > 正文

从普通工人到大国工匠 张雪松:核心技术一定得自己掌握

时间:2019-11-19 19:51:00    来源:焦点日报    

  【德耀中华】张雪松:核心技术一定得自己掌握

  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中国高铁工人的标杆”,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名动神州的“大国工匠”,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厂钳工、数控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张雪松凭着一身绝技,在完成人生华丽蜕变的同时,助推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992年,张雪松技校毕业走进工厂,立志成为一名有本事的技术工人。师傅告诉他,努力干好每一个工作细节,才是学技术的态度。慢慢地,在工作中张雪松摸索出自己独到的窍门。

  为了成为有本事的技术工人,张雪松始终坚持学习,一方面阅读大量理论书籍,一方面在工作中与工友互相交流提高技艺。他先后进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专课程和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本科课程,自学了《电力传动》《液压与气动》《ABB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等多门课程,逐渐成为掌握钳工、数控、智能制造和三维建模多种技能的新一代复合型技术工人。

  成功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

  铝合金车体制造是动车组9大核心技术之一。2005年,是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试制铝合金车体的关键时期。面对一没经验、二缺装备的生产局面,张雪松带领工友迎难而上,攻克技术难关。

  铝合金车体用的型材在焊接后变形复杂,摸不着规律。往往前一天实验成功的方法在第二天又不好用了。经过反复试验,张雪松总结出了规律,把影响焊后变形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出了环境因素、预处理因素、焊接设备及参数因素、工装预加反变形因素、压紧位置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摸索出了一套较好的装夹和调修方案。

  在试制过程中,张雪松改进了内定位等十余种工装,制作了多种适用于铝合金车体焊接的专用卡具。将总组装内定位工装改造为兼具定位支撑和调整的双重功能,操作方便简化,定位精度达到了1毫米以内,工序效率提高一倍,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参数。

  “国外的先进技术人家严格保密,国内又没有可供参考的先例。我和工友们只能一项一项进行参数试验,一项一项确定指标。”张雪松说,核心技术一定得自己掌握。

  多年来,张雪松先后完成了30多项设备、工装的技术改造。

  数控加工中心高速专用进口刀具工作速度在一万转以上,刀具损坏后,需从国外重新采购,耗时长且维修费用高。这时,张雪松多年工作中练就的钳工技艺就派上了用场,通过取出折断的固定可换刀片螺丝,精修定位面,经他手上修复的进口刀具就有30余把。铝合金车体生产的多道关键工序都要用到德国进口的数显伸缩尺。这种尺发生损坏后,厂家不负责修理,只建议更换新的。从2008年起一直到现在,张雪松承担起了伸缩尺的修理重任,多次抢修,保证了动车组车体的正常生产。

  这些年来生产中积累的绝招、绝技,张雪松都毫无保留,经常通过现场演示、导师带徒等方式传授给工友们。

  近年来,张雪松作为领衔技师的创新工作室,将分厂技师以上工人、优秀技术人员、青年骨干等100多人吸纳进来,成立了13个创新活动小组,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导师带徒、技能传承和技术交流活动。每年都完成技术创新100余项,在工作室的培养下,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技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在高铁铝合金生产线智能制造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张雪松编写培训课件,为一线技术工人讲解智能制造知识,组织了20多次智能制造培训,为智能制造产线培养出了多名合格技术工人。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我赶上了一个能够让普通劳动者施展才华的好时代。我和工友们一定会用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张雪松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李昱霖

编辑:海明威

凡本网注明“XXX(非独立调查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环保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