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国人无法融入海外社会的根本原因

时间:2020-05-05 22:35:00    来源:独立调查网    

中国人无法融入海外社会的根本原因

民宿杂志 3月21日

价值观的不同,直接导致个人行为的选择,甚而影响一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如果一个特定人群的价值观与别人格格不入,那必然会被逐渐边缘化,甚至最终会淘汰东方与西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国社会因为发展轨迹、经济基础及思维模式等原因,与西方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价值观。

关于成功。受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传统的影响,中国社会认为的成功,迄今为止,大部分还停留在挣大钱、当大官、娶漂亮媳妇、子孙满堂等等“指标”上。同学聚会时,多半也喜欢炫豪车、别墅、掌握的资源甚至年轻貌美的情妇,而没有这些条件可以炫的自然就是同学眼里的LOSER了。而美国社会定义的成功呢?能成为大老板、大明星当然是一种成功,但即使你普普通通,如果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也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一个成功的人。甚至,即使你孤身一人,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也同样能获得旁人的认可。我的对门邻居来自南美,当年是以难民身份进入美国。在这里,他和太太辛勤工作,经营着一家运输公司,共同培养了五个儿女。在我们这些左邻右舍的眼里,虽然他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但却是一个典型的人生赢家:事业顺利,家庭和睦,一切都是那么完美。而他自己显然也非常enjoy目前的状态,每天忙忙碌碌,为家人打拼,充满着自信和快乐。

关于婚姻。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把婚姻当成是一种获取物质财富的筹码,把自己当作“商品”来估价,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具体表现在选择伴侣时,首先是看对方的经济条件,具体点说就是“有车有房”。在某些地区,彩礼钱动辄十几万乃至几十万,让男方家庭叫苦不迭。而美国呢?美国的男女结婚,从来没听说过要买车买房的,双方主要考虑的是兴趣爱好是否匹配、性格是否相投,年龄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在这里,认识不少娶了中国媳妇的美国男性,他们的太太按照中国人的眼光看很多都是典型的“剩女”,有的还是高龄离异带娃的。但他们对这些外在条件毫不在意,他们看中的是对方的善良、聪明、淳朴等内在品质,看重的是是否与自己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反观国内,如果一个成功人士娶的不是年轻美貌的小娇妻,都好像见不得人似的:刘强东娶的是小他十九岁的奶茶妹妹;郭富城的丈人据说是听着天王的歌长大的;老谋子抛弃了才艺双绝的巩皇,转身娶了比自己小31岁的平民女子陈婷,比自己的丈母娘整整大了九岁……价值观真的太不一样了。

中国式过马路

关于子女。“牛要打马要鞭,小孩不打要上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对中国的父母来说,儿女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有义务完成他们未尽的人生梦想,按照他们设想的方式来生活。郎朗在父亲那样的教育模式下竟然没有被压垮,不得不说源自于自身对音乐的喜爱和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中国的父母,是最舍得为儿女做出牺牲、全盘奉献的父母,也是最善于道德绑架的父母。不知道这是父母的悲哀,还是儿女的悲哀,甚或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而美国的父母,他们信奉的正如纪伯伦诗中所描写的: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因此,美国父母与儿女之间并不是亲密无间,而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就是彼此尊重。即使在未成年时,遇到重大事项,父母也是采取与儿女商量的态度。就连几岁的幼儿,买零食时,父母也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很多美国电影中常见的一个情景是:儿女订婚后给爸妈打个电话:Hi,I am engaged,而父母都会像朋友那样祝贺他们。

关于财富。中国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还处于一个上升时期,提前消费、高消费已经成为主流。在海外,各大购物广场都能看到中国人在疯狂地买买买,以致于老外都觉得中国人太有钱了。而中国富人对自己拥有的财富,还基本停留在自身享受上:别墅、豪车、名牌包包,甚至私人飞机……像周润发、古天乐那样千金散尽、回馈社会的比例并不算很大。但美国呢?之前看到一则新闻,一个美国老太太,退休后给当地的教育系统捐献了一笔巨款,震惊世人。这个老太太一辈子都是一名普通的秘书,只是通过股票积累了财富,她本人终身省吃俭用,从来没人知道她是个隐形富豪,可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全部身家奉献给社会,这种精神真的让人赞叹。这位老太太的做法,在美国并不稀罕。美国很多教会、学校、甚至医院都是由私人捐献而成。甚至,美国人自己的孩子去世了,却用自己的财产建一所大学来造福别人的孩子,美国人的脑回路还真是不一样。感恩节时,经常会看到报道说某个富豪给医院捐了一笔钱,把所有未付的病人医药费全部付清;或者帮学生把下学年的学费全部买单……而且大多是匿名的,真不知道他们图什么?将自己从社会赚取的财富,仍然反馈社会,帮助弱势群体,在这方面,中国人特别是有钱人真的需要多向他们学习学习。

中国大妈抢购LV包包

关于帮助他人。有个朋友感慨说,在美这么多年,每次在外面遇到困难,停下来帮助我的都是老外,几乎没有中国人。不好意思,我好像也有同感。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还是相当深厚的。而美国是在一片全新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国家,自然没有这些条条框框,他们是用内心最本真的那一部分来观察和看待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每次带着孩子出门,逛街或是坐飞机,都能体会到周围老美们的善意:进门出门,会有人帮你hold;上下扶梯,有人悄悄帮着扶住推车;坐飞机时,带着孩子不方便,每次都有人主动放行李和取行李……对弱势群体,他们真的是非常有爱心。在一个时时能感受到善意的社会,每个人会继续用善意去对待别人,形成良性循环,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美好。反之,在一个互害型社会,即使腰缠万贯,也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价值观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距离。我并不是说,美国人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对的,好的。但客观来说,人家就是显得比我们豁达、大度、善良、博爱,我们在很多方面确实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是事实。如果不在这些深层次的领域做出改变,我们也只能始终在这个社会中做个旁观的边缘族群而已。

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特别喜欢找借口。比如,看到老美冬天穿着短袖短裤跑步,就会感叹“老外就是皮糙肉厚,人种不一样”。禁不住反驳:哦,是吗?那日本人呢?他们跟我们差不多吧。日本小学生冬天一样穿着短裙短裤。又比如,一个在自己国家习惯了红灯停绿灯行的小哥,照样可以分分钟加入别国闯红灯的大军;而一个经常在自己的土地上随便吐痰的大妈,绝对不舍得在别人的地盘为了吐口痰而付出五十美元罚款的代价。

回顾往昔,华人进入美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已达四百万人口,是移民中最大的一个族群,却为什么存在感依然很弱,始终在这个国家的边缘徘徊?说到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仔细看看,各种选举活动中,华人是最漠不关心、身影寥寥的,而在领救济的人群中,却大多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人。——也许你就能明白了: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这片土地的主人,而只是一个可以领牛奶面包,占一点小便宜的地方而已。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民宿杂志。

编辑:李辉

凡本网注明“XXX(非独立调查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文化推荐